世界快资讯丨流动性月报|回归“政策锚”
摘要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4月复盘:资金利率回归“政策锚”。 上期月报中我们提示,4月资金面表现是观察3月超预期降准信号含义的重要窗口(详见 “政策意图验证期” )。若降准是基于置换MLF等“技术性因素”,则不会引起中枢方向变化(类似2022年12月);若基于对冲增量基本面压力,则可能引起资金中枢反转。从过去一个月资金利率的实际走势看,与去年底的操作不同,此次降准的确起到了明显的流动性缓和作用,资金价格在一季度的上移趋势暂缓,转而回归稳定,基本“贴合”政策利率运行。除DR007外,4月各期限资金价格较3月均有回落,货币曲线整体“平坦化”,长期限流动性预期改善更为明显。同时,4月流动性分层现象亦有改善,税期对资金面的扰动与季节性规律相符,说明财政未出现异于往常的大规模收放,市场杠杆率预警指标回落至安全区间。
5 月展望:流动性缺口收窄。 ①公开市场到期量相比 4 月进一步萎缩,预计不会对资金面形成明显的时点性干扰。②国债总偿还量较过去同期大幅上升,国债净融资额明显下滑至约 346 亿;但地方债供给进入抬升期,预计约为 6500 亿。③ 5 月并非税收大月,过去五年税收均值为 1.4 万亿,较 4 月下降近 2400 亿。④疫后出境游放开或对服务贸易带来一定的逆差,但换汇时间点一般集中在节前,从 4 月下旬人民币走势看,该因素对外汇占款及流动性的冲击有限。
交叉验证政策措辞的边际变化。 4月货币政策在措辞上出现了一定的微调,我们需结合5月资金价格走势“交叉验证”。具体而言,包括以下两点:其一,不提“充分满足金融机构需求”并不意味着收紧:从统计规律看,是否提及此表述对资金利率走势的影响并不大,从该措辞出现的时间节点分布看,似乎更容易发生在资金利率上行期,更像是平复市场担忧的手段,而非宽松指引。其二,从一季度货币政策例会和政治局会议措辞看,政策基调在向中性回摆。
留意“宽松预期差”。 3月降准虽然“意外”,且对此前偏紧的政策预期形成了一定修正,但并未触发市场对后续增量操作的期待。当前短端价格中隐含的“预期透支”风险并不算高,甚至还存在一定博弈空间。当前长端和短端定价的宏观场景并不一致,长端定价“再衰退”,短端仍是“弱复苏”。从近期基本面指标看,复苏出现了少见的“中断”信号,以PMI为例,在疫后本该快速恢复的时间窗口,反而出现了意外回落。 考虑到当前价格中隐含的政策预期不强,宽松或许是预期差更大的方向。风险提示:海外风险进一步发酵;监管政策超预期
流动性分层明显缓解。 由于4月隔夜资金利率在月末依然明显走低,DR001和R001的利差均值继续收窄3.8bp至0.12%;同时,受R007在月末走势相对较为平稳的影响,DR007和R007的分层情况较3月明显缓解,两者利差均值较大幅收窄22.5bp至0.23%。从同业存单发行利率来看,4月发行利率中枢较3月明显走低,股份行、城商行3M同业存单发行利率分别下降2.7bp、9.3bp至2.43%、2.52%,发行利差均值也大幅收窄6.2bp。
税期扰动符合季节性规律。 对比2018年以来4月缴税申报日前后10天DR007的走势来看,除2022年以外(2022年4月至8月受财政政策积极的影响资金面极度宽松),DR007通常在税期后10天有较为明显的抬升趋势。计算历年4月缴税申报日(T日)前后10天的资金利率均值,可以发现缴税申报后10天内资金利率均值通常抬升幅度在15bp左右。今年4月并不例外,税期对资金面的扰动与季节性规律相符,说明财政未出现异于往常的大规模收放。
市场杠杆率“预警”解除。 4月上旬资金面相对较为宽松时,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和隔夜回购成交量曾在4月6日达到历史新高,分别为8.11万亿、7.11万亿,一度引起市场对杠杆率风险的担忧;但在中下旬资金利率开始小幅走高的背景下,回购成交量明显下降。结合我们跟踪的机构杠杆率预警指标来看(当期质押式回购金额与其过去一段时间的均值进行比较,以观测杠杆抬升的“二阶导斜率”),在3月末和4月初曾触发130%的预警信号,随后逐步回落,截止月底已经回落至100%水平。
展望5月资金面,我们主要提示以下三个方面:
1、流动性缺口环比4月收窄。 ①公开市场到期:5月初将有7270亿7天期逆回购到期,月中有1000亿1年期MLF和500亿国库现金定存到期,相比4月,到期量进一步萎缩,预计不会对资金面形成明显的时点性干扰。②政府债券发行到期:根据二季度国债发行计划表,5月将发行7只附息国债和7只贴现国债,预计发行总量为7132亿,由于今年5月国债总偿还量较过去同期大幅上升,因此估计5月国债净融资额明显下滑至约346亿。地方债方面,从历史规律来看,5月地方债净融资额一般均较4月抬升,预计今年5月约为6500亿。合计来看,受地方债净融资额上升的影响,预计5月政府债券净融资额将较4月上升约2600亿。③税收方面:5月并非税收大月,过去五年5月税收均值为1.4万亿,较4月下降近2400亿。④疫后出境游放开或对服务贸易带来一定的逆差,但换汇时间点一般集中在节前,从4月下旬人民币走势看,该因素对外汇占款及流动性的冲击有限。 综上,5月主要关注地方债供给抬升的影响,总体流动性缺口较4月收窄。
2、交叉验证政策措辞的边际变化
4月货币政策在措辞上出现了一定的微调,我们需结合5月资金价格走势“交叉验证”。具体而言,包括以下两点:
其一,不提“充分满足金融机构需求”并不意味着收紧。 4月央行续作MLF的公告中,未再提及“充分满足了金融机构需求”这一表述;在此之前,该措辞已经接连八个月存续。央行每日发布的公开市场业务交易公告是央行与市场沟通、并进行预期管理的手段之一,自2016年初央行公告“原则上每个工作日均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如因市场需求不足等原因未开展操作,也将发布《公开市场业务交易公告》予以说明”以来,央行仅偶尔在MLF操作公告中提及影响当下流动性的因素,多数时候均直接公告当期MLF操作规模;而2019年开始,央行通过MLF续作公告与市场的沟通频率明显增加;从2020年6月起,“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几乎成为公开市场操作公告的“标配”,也是此时,央行首次提及“充分满足了金融机构需求”。
2020年6月以来,央行曾在15个月的MLF续作公告中提及此描述,分别是2020年6月、2020年8月至10月、2020年12月、2021年8月、2021年11月和2022年8月至2023年3月,但这些时间段内资金价格的走势并未呈现出明显的规律,其中8个月(占比53%)DR007运行中枢较上月上行、7个月(占比47%)DR007运行中枢较上月下行。至少从统计规律看,是否提及此描述对资金利率走势的影响并不大。从该措辞出现的时间节点分布看,似乎更容易发生在资金利率上行期,更像是平复市场担忧的手段,而非宽松指引。
其二,货币政策基调向中性回摆。 4月7日央行召开本年度第一季度货币政策例会,与2022年四季度货币政策例会相比,本次例会中相关表述边际转向中性。具体来看,本次货政例会删去“三重压力”和“逆周期调节”相关表述,并且把货币政策的总基调从“灵活适度”改成了“精准有力”,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定调也从“做好加法”变为“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这表明货币政策在总体稳健的基础上,将更多精准发力薄弱领域。宽信用方面,今年一季度信贷投放量创历史同期新高,央行对信贷总量的描述也从“有效增长”变成了“合理增长、节奏平稳”,这说明央行更多关注信贷增长节奏的平稳性和持续性,而非“爆发式”增量。随后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亦确认了这一基调,延续了此前“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的提法。
3、留意“宽松预期差”
“宽松预期”在降准后并未被透支。 超预期的货币政策操作常常容易引发市场宽松预期快速抬升,并带来短端“透支交易”的风险。例如,在2022年8月降息、11月降准后,市场对后续增量宽松形成了较为一致的预期(对应货币松紧预期指数快速下降至趋近于0分位),在这种场景下,即使宽松落地也会成为“利好出尽”,而一旦未能兑现,则构成“反向利空”,事实上,随后市场均出现了不同幅度的调整。需要注意到,3月降准虽然同样“意外”,且对此前偏紧的政策预期形成了一定修正,但并未触发市场对后续增量操作的期待。货币宽松预期指数在3月底小幅下降至50%分位数,而后4月再度上行,一直徘徊在65%分位左右。说明市场并未降此次操作解读为新一轮“宽松序幕”,相应地,当前短端价格中隐含的“预期透支”风险并不算高,甚至还存在一定博弈空间。
长、短端似乎在定价不同的“宏观场景”。 4月末,长端利率明显下行,突破2.8%重要点位,从下行幅度上看,已经超过了“超跌修复”行情能够解释的范畴,利率来到去年理财冲击前的水平以下,事实上已经在定价经济“再衰退”预期。短端利率变化相对克制,如前所述,在政策措辞回摆的牵引之下,3月降准并未引起宽松预期发酵,相比于长端,短端利率仍在定价“弱复苏”场景,与基本面指标偏离不大。市场看淡未来经济的同时却又不期待货币政策加力,收益率曲线呈现“牛平”特征。从历史上看,这种状态并不稳定(详见 “非稳态组合” ),5月或有最终向“熊平”或者“牛陡”的稳定状态迁移的可能。
留意“宽松预期差”。 从近期基本面指标看,复苏出现了少见的“中断”信号,以PMI为例,在疫后本该快速恢复的时间窗口,反而出现了意外回落。我们在此前的报告中提示,当前基本面判断的一个难点在于,不同层级的周期形成了方向分化的局面,这在历史上并不常见(历史上地产长周期和库存短周期往往共振趋同运行),这使得经验规律存在失效的风险。以过去一年为例,库存周期在疫情扰动下出现反复“被动补”的情况,而地产周期趋势性向下,映射到社融层面,我们观察到企业中长期贷款在二季度以后持续恢复(与库存周期更相关),而居民中长期贷款大幅回落(与地产周期更相关)。这一过程在今年存在“镜像反转”的可能,接下来需重点关注企业部门是否出现杠杆率见顶的情形。考虑到当前价格中隐含的政策预期不强,宽松或许是预期差更大的方向。
尹睿哲 SAC执业证书编号:S1090518110001
研究助理
魏 雪 weixue@cm schina.com.cn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