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舆情 > 正文

世界通讯!古人没暖气没羽绒服,是怎么度过冬天的呢?比你想象的要舒适

来源:久伴成隐 发布日期:2023-05-08 08:50:06 分享到:

寒冬腊月,寒潮刺骨,冬天是一个难熬的季节。步入现代社会,冬天,我们可以穿羽绒服,贴暖宝宝,开空调,还有地暖,来取暖。可是在古代科技水平比较落后的情况下,人们的生活质量水平,与现代相比,较为落后的条件下,古人又是如何取暖的?


【资料图】

不要低估古人的智慧,都说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这句话,一点都不错。

古代的冬季比现在还要漫长寒冷,为了过冬,古人开动脑筋,想了很多办法,发明创造了许多实用的工具,来抵御严寒。一些方法和工具,沿用至今,对现在也有很强的借鉴意义。经过发现,古人过冬的方式,比我们想象中的要舒适。

穿衣抵御风寒

我们都知道,天冷加衣,古人也不例外。然而,在古代社会,封建制度尤为严格,所以不同社会阶层的生活水平也有很大差异。我们大致把古人分为富贵人家和平民百姓,他们过冬的衣服差异非常明显。

先说贵族,出身高贵的他们,自是不愁穿戴,因为身份地位的等级高,所以他们占有大量优质社会的资源。在棉花还未普及的年代,他们也已实现,身着厚厚的棉衣,抵御风寒。

当时,狩猎来的动物皮毛,也被供给给上等家庭。有一部分贵族为了好看且保暖,也为了彰显自己的身份地位,会穿狐裘,貂皮等珍贵动物的皮毛来做衣服。贵族穿衣,不仅是求保暖,还有为了轻便美观,来表现自己的地位。

再说平民,他们为了生存,不得不把狩猎来的兽皮都卖给富贵人家,消费不起珍贵的动物皮毛。但同样为了抵御风寒,他们会往衣服里面加柳絮,丝麻和棉花。在棉花大面积普及后,大部分人家,虽未能实现棉衣自由,但好得有了暖和的棉衣,便心满意足地过冬。

古人的取暖设备多种多样

现代人取暖靠暖气,在那个生产力水平较为落后的古代,古人又是如何取暖的。

聪明的古人,发明了多种多样的“御寒神器”来抵挡寒冷。

首先是,各式各样的炉子,手炉,脚炉。毋庸置疑,手炉就是暖手的,脚炉就是暖脚的。

二者一般为铜制,手炉成椭圆形,里面放的是火炭或者灶灰,为防止伤到人,外面加罩。而脚炉,则是加热水,放在冬天的被窝里,便能美美地睡个好觉。

还有一个御寒小物件就是汤婆子,是一种铜制或磁质的扁扁的圆壶。汤婆子和手炉的区别,就在于汤婆子用的是热水保温,因其成本低,就是普通人家也用得起,便成了大多数人家的不二之选。富贵人家用汤婆子,自是好看又安全。普通人家用的汤婆子主要就是为了御寒,所以也不讲究外观的好看,只要实用就够了。

在没有暖气的古代,想要得到热量,一个办法就是烧火炉。古代的碳是非常珍贵的东西,也只有富贵人家才用得起。这种人家妻妾成群,人丁兴旺,所以按照地位的高低,每个月会分配不同量,不同品质的碳。而平民百姓家用的是柴火,秸秆取暖。烧饭未烧净的柴,已在炉子里或者盆里,散发热量。

研究房屋构造,打造可抵御风寒的房屋

遇到极端严寒天气,古人一般居家取暖。这个时候,房屋的构造十分重要。古人在当时,便已开始研究起了地理知识,只不过经验性较强,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理论。

但在古代,一些实用的知识,灵活运用,便能达到最佳的结果。阳光作为冬天天然的热量,古人自是不会浪费,建造房子是尽可能利用温暖的阳光,房屋的定位尽可能“坐北朝南”,最大程度上利用天然的阳光。

而且,无论正房,偏房都有厚厚的墙壁和屋顶,来御寒保暖。一些种植蔬菜瓜果的人家,也会在自家建一个地窖,一方面为保存食物,也达到了理想的居住条件。

还有一个便是火炕,是古人用土坯砌成的睡觉用的长方台,冬天用来烧火取暖。据史料表明,我国早在西汉时期,便发现有人使用火炕取暖。在睡觉前,用燃料把炕烧热,这样睡觉时,便再也不用害怕寒冷。这个方法在后代沿用开来,甚至至今也有地方沿用此法抵抗寒冷。可见古人的智慧,是如此的睿智。

寒冷的天气吃带有热量的食物

冬天,由于天气的寒冷,人体的热量也是随着温度和时间,慢慢流逝。获得热量,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吃饭。人体在得到充足的热量之后,会抵御寒冷。古人在吃这一方面,也是颇有讲究的。

冬天吃什么最暖和,必须得是一顿火锅。只不过,古代把火锅称作“古董羹”。煮熟的食材,散发着盈盈热气和香味,吃的人身体暖烘烘的。屋外寒风凛冽,与亲朋好友,团团而坐,共享美味,实在是人生一大幸事。我国古代从周朝开始,便有人在吃火锅,那时候用鼎来煮火锅,发展至现在,火锅的形式和厨具也是各式各样。

一些普通家庭没有条件,吃不得起火锅,便会选择做一锅热气腾腾的粥,甜粥就放些五谷,大米红枣,有条件的会加些珍贵药材,喝一碗,便会感觉浑身充满热量,感觉不到寒冷。

古代的冬天是要比现在还要冷的,可古人依旧熬过了漫长严寒的冬季,并且创造了许多实用的御寒小神器,一直流传与后世。时代发展是一个滚滚向前的进程,在当时科技水平还较为有限的水平下,古人过冬的方式属实智慧,在今天看来,也是有可以借鉴的地方,让人不禁再次为古人的智慧所折服。

围绕着穿、用、住、行这四个大方面,介绍了古代人抵御寒冬的方式方法。

这些只是一部分,古人的智慧,远超我们想象,还有其他方法来抵御漫长的寒冬。所以尽管古代没有暖气,没有羽绒服,但是古人过得远比我们想象中舒适。

责任编辑:

关键词:

x 广告

河北印发出台通用机场布局规划(2021-2030年)

到2030年,全省形成以A类通用机场为主体、B类通用机场为补充,功能完善、覆盖广泛的通用机场体系,全省通用机场达到23个。其中,到2025年全

复原民国旧菜单 一批“消失的名菜”重现羊城

  中新网广州12月5日电 (记者 程景伟)“粤宴中国·消失的名菜”活动4日晚在广州博物馆镇海楼广场举行,一批业已失传或十分罕见的传统粤

青海再度“双清零”:战“疫”催生定点救治医院反思与成长

  中新网西宁12月5日电 题:青海再度“双清零”:战“疫”催生定点救治医院反思与成长  作者 潘雨洁  全面停诊、四下无人;火线冲

世界海拔最高高铁客运站山丹马场站运营

  中新网兰州12月5日电 (记者 杨艳敏)记者从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获悉,12月5日10时29分随着嘉峪关南至西安北D2696次动车组列车

千年古都洛阳为何要建青年友好型城市?

  中新网洛阳12月5日电 题:千年古都洛阳为何要建青年友好型城市?  记者 肖开霖 李贵刚  千年古都洛阳日前公布《洛阳市建设青年

甘肃万余河长公示牌拥有“电子身份证” 局地启“千里眼”治水

  中新网兰州12月5日电 (记者 冯志军)记者5日从甘肃省水利厅获悉,今年以来,甘肃全面推动河长公示牌信息化建设,为全省河流换发“电子

满洲里市向呼伦贝尔市“手递手”异地转运3批次隔离人员

  (抗击新冠肺炎)满洲里市向呼伦贝尔市“手递手”异地转运3批次隔离人员  中新网呼伦贝尔12月5日电 (记者 张玮)5日,内蒙古自治区呼

2021年度法治人物沈云如:让群众过上“有身份的生活”

  中新网杭州12月5日电 题:2021年度法治人物沈云如:让群众过上“有身份的生活”  作者 郭其钰 张先登  行程10余万公里,为辖区3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太平洋海洋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22016495号-17   联系邮箱:93 96 74 66 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