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舆情 > 正文

实时:发展经济要先明白财富的本质是什么——兼谈资产负债表衰退

来源:深思的蓝 发布日期:2023-07-06 05:37:39 分享到:

最近看了人民大学和厦门大学两位教授写的文章,讨论的是遏制经济衰退,促进经济发展的事情。我不赞同他们的观点,而且觉得有个问题很严重,正在影响经济学的发展,让许多相关人士犯错误。这个问题就是——搞不清“财富的本质是什么”?

不知道财富的本质是什么,就无法知道它是怎么产生的,也就无法给出发展经济,遏制衰退的正确办法。在这种基础上提出的建议就像是蒙眼狂奔,欲速则不达,最后只能是火上浇油,好心办坏事。其中典型的错误就是滥用“债务经济”和“货币手段”。

厦大这位教授提出的四个遏制经济衰退的办法是:


(资料图片)

1. 马上救活房地产。2. 尽量债务展期。3. 债务置换。4. 强化出口结汇和外汇管制,防止资本外流。

这四个办法的大意是,在当前经济运行中,就业是个大问题。要想就业好,市场就要有旺盛的消费力,好扩大产能。这就需要更多货币去支撑消费。更多货币需要债务扩张。债务扩张后,钱才能印得更多。而债务扩张需要“信用”坚挺,也就是资产的价值和价格稳中有升。现在,债务主要存在于房地产领域,它由于政策性限价导致资产信用受损。房价不涨了,交易量下滑,价格也失去支撑,让价值萎缩。资产“信用”因此受损。这样下去,扩债无门,印钞无望,经济就会不景气,预期转弱,衰退难以避免。

厦大教授认为对房地产“限价放量”是错误的,应该“限量保价”。为此,他认为应该减少土地和房屋供给,甚至赎回土地,形成奇货可居的局面。这样一来,资产的价格保住了,价值也保住了,交易量和资金流也恢复,信用也稳定,债务就安全了。经济衰退将被遏制住。

为此,厦大教授还给了三个辅助手段。一是,对现有债务进行展期,推迟还本付息。也就是让人们有钱不去还债,保证债务的总体规模不下降。这样,市场上的货币不会减少,物价不会下降,有利于稳住房价。二是,对地方政府的债务进行置换,转移给中央政府。即中央政府凭借手里的发钞权做信用保证,增发国债,印刷货币,把地方政府负债投资的项目“买”过来。这些项目(即资产,也是负债)归中央政府所有后,“孩子就被中央抱走了”。地方政府的高息负债被清零,躲过债务危机,可以轻装上阵搞经济。而中央政府背负的国债是“低息的”,手里又有印钞机和发钞权,想偿还国债完全无压力,可以轻松搞定。这就把整个债务危机化解了。三是,加强外汇管理,防止资本流失。只要手里的外汇(主要是美元)不流失,就可以依据外汇对应发行人民币,增加国内市场上的货币量,避免因为钱少导致市场遇冷,经济衰退。

人大教授的观点则更加直接和简单。他的建议是搞“大政府”,对经济实施强有力的管控,增加对富裕阶层的税收,扩大政府收入。同时,利用产业升级,利用贸易顺差,利用掌握印钞机的权利,使中央政府的“信用”得到扩大,印刷更多的货币,购买更多的国债,进一步扩大债务经济的规模,使经济继续发展。

用他的话说,“以本币计价的债务不是负债,而是一种税”。应该把本国经济中的外币债务减少,把本币债务扩大。中央政府胆子可以更大一些,印更多钞票,买更多国债,然后开动印钞机还债,把国债变成一种“税收”,用筹集来的财富发展经济,让债务成为重启经济的绝佳办法。

扩了债,有了钱,就可以提高社会福利,特别是年轻人的福利。他们的生活将得到改善,婚恋生育也增加,人口规模会扩大,消费又得到提振,需求不足将改善,市场温度将升高,经济低迷一扫而空,繁荣昌盛指日可待。

以上就是两位教授的观点。它们看上去都有几分道理,拥护者也不少,但是细思之后会发现问题很大。

首先,厦大教授要求减少房屋和土地供给来维护房地产价格。可是,减少供给能让社会总财富更快产生吗?

不能。 

债务置换能让现有的债务总量减少吗?

不能。

既没有让财富更快产生,也没有减少债务,请问危机如何解除,衰退怎样避免?

所以,他提出的四种解决办法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的。在社会总财富不增加的情况下,减少土地和房屋供给不会带来他期望的资产价格稳定和回升。因为市场是个整体。整体财富不增加,减少其中某类商品的供给,好像能使其价格上升,价值增大,但实际情况却是,如果财富向这个商品领域转移,则别的商品领域会萧条。这就让房地产的繁荣和消费的整体下滑同时发生,并没有带来经济繁荣,也不能遏制经济衰退。这种“偏科”现象的危害就是,其他生产领域会快速萧条,失业大增,让房地产的畸形繁荣越来越难以为继。财富配置一旦失衡,不但无法遏制经济坠落,还会加速这一趋势。产业不平衡,发展不平衡的经济一定是问题很多的。

所以,厦大教授的四个建议中,减少土地和房屋供给只是幌子,真正的建议其实是后面三个,即维持债务规模,甚至扩大债务规模,而且要将债务推给中央政府来承担,用开动印钞机来还债。这一切的目标就是——印钱,印钱,再印钱。通过增加货币供给来维持资产价格,支撑价值,稳定资产信用,从而解决债务危机。换言之就是,不断地裱糊,再裱糊,拖延,再拖延,最终让中央政府来为各种债务买单,也就是让全国人民来还债。

可是,全国人民会承担这些债务吗?

不会!

因为市场经济的财富分配规则是“资方优先”的。资方必须有利润,财富必须增长,他们才愿意继续经营企业,保持经济不衰退。否则,他们就会减薪裁员,关闭产能,让经济形势恶化。所以,把债务推给中央政府,推给全国人民来承担就是个幌子。实际上是把债务推给“劳动者”来承担,好让资方卸下担子,有钱赚。 

在财富总量不变的情况下,扩大国债,增加货币供给,就会让社会上原有的货币全部贬值。贬值的部分被转移到新增货币中去,经由政府投资等形式进入市场,成为利润,维护经济运行。

可是,投入到市场里的这些新增货币在进行分配的时候,是必须让“资方”多拿的。因为资方必须要有利润才愿意经营。因此在这个新增货币再分配的过程中,资方不但要把自己货币贬值的那部分财富损失拿回来,还把手伸向了劳动者的货币贬值部分。只有这样,资方才能不吃亏,有赚头,实现利润。资方的做法有多种,主要是两个: 

一是,资方握有生产资料所有权,因此掌握商品的定价权。资方会让商品涨价的幅度大于货币增发的幅度,大于劳动者货币收入的增加幅度。这样,它就获得更多货币,更多财富。这些财富不但抵消了货币放水给资方造成的货币贬值损失,还拿走了劳动者货币贬值财富中的一部分,形成资方的利润。这样,在总财富不变的情况下,仅通过扩大国债,增加货币投放,就用货币贬值和商品涨价的办法把财富从劳动者一方转移到资本一方了。

二是,通过加班不加薪,或者减薪裁员等办法来增加劳动量,但是不增加甚至降低薪酬支出。这样,劳动付出的比例大增,内卷现象和加班文化盛行,劳动者“白干”的部分快速扩大,形成了资方的利润。 

如此一来,所谓把债务置换给中央政府,实质就是用“货币放水”把劳动者的财富转移给资方,而把债务推给劳动者承担。劳动者的储蓄财富变成了资方的利润,资方的经营热情不减,经济衰退就被遏制了,经济也“发展”了。

但是,这样真的能让经济发展吗?

不能!

实际情况恰恰相反。

因为在总财富不变的情况下,劳动者的储蓄财富是有限的。通过扩债印钱把劳动者的储蓄财富强行转移给资方后,起初会有表面上的经济复苏迹象,但紧接着就会导致劳动者因为财富减少而收缩消费。消费逐渐低迷,市场缩小,产能过剩,迫使企业(资方)减薪裁员。减薪裁员又导致劳动者收入减少,失业增加,让财富更少,消费更少,市场更小,产能更过剩,企业不得不继续减薪裁员,于是形成恶性循环,把经济推向深渊。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经济的预期持续恶化,信心丧失,不仅普通人减少消费,增加储蓄,有钱人也一样增加储蓄,减少投资。生产部门和实体经济每况愈下,靠扩债印钱来拉动经济发展的措施快速出现“边际效用递减”的情况。到最后,还债越来越困难,债务危机加深,而钱越来越多。继续印钱,劳动者继续损失财富,减少消费,经济会死掉。而不继续印钱,债务无法偿还,经济还是会死掉。“消费和还债”成了一对矛盾,一个死结。货币手段彻底失灵了。 

这就是厦大教授提议的办法所导致的饮鸩止渴的结果。当经济进入存量阶段,没有利润的时候,靠扩大债务来发展经济是十分愚蠢的。因为债务是有利息的,而存量阶段是没有利润的。没有利润如何偿还利息?还不起利息,不及时止损,却继续扩大债务,印更多的钱还债,表面上是把债还了,其实是错上加错。这是用掏空劳动者储蓄财富的办法给资方还贷(还债),外加形成资方利润。最后,劳动者的财富减少,把消费毁了,把经济循环也毁了。这么看,债务经济算不算饮鸩止渴?货币放水算不算竭泽而渔?为了追求短期利益,实现资方利润,“激活”经济,硬是用债务经济和货币放水把经济杀死了,这算不算鼠目寸光,得不偿失?

按照这种办法运作经济,最后一定是惨剧。财富不断向资方“单边聚集”,同时消费萎靡,让产能过剩,不得不持续关闭,结果造成财富总量剧烈下滑。财富总量下滑,而贫富差距却日益扩大,这势必激化阶级矛盾,导致民怨沸腾。这种社会氛围不恐怖吗?历史上没有前车之鉴吗?

遇到困难不去面对现实,发掘真相,解决根本问题,而是裱糊,拖延,总想赌一把,等待经济莫名其妙地自己好转,这不是专业人士该做的。此类建议也许有成功的概率,但若失败就会变成惨剧。侥幸心理不会带来真正的进步。

再说人大教授,他比厦大教授善良一些,但也有限。他看到了贫富差距扩大带来的消费不足问题,想要减小贫富差距,所以他主张加强经济管理,向富人增税,提高财政收入。同时,扩债印钱,直补老百姓,提高他们的收入,特别是给年轻人发钱。这样一来,富人的钱少了,老百姓的钱多了,贫富差距得到缓解,有效需求得以增加,消费被提振,经济就有活力了。据说他的团队经过测算,短期内扩大三、四十万亿的国债没问题。 

我不知道他的团队是怎么测算的,但是我相信人们已经看到了全球经济的整体状况。在全球化的时代,各个国家的经济早已与世界经济紧密相连,大国更是如此。如果全球经济都不好,某一个国家的经济能好吗?能好到哪里去?所谓的贸易顺差会变得越来越困难,越来越难以维持。各国都拼命追求利润,拼命货币放水,不断对劳动者,对制造业国家“竭泽而渔”,尤其美元更是如此,经济怎么能好呢?债务和信用怎么能不崩塌呢?不断上升的失业率,尤其是年轻人(即劳动力)失业率的增加,以及制造业国家失业率的增加,就是经济形势恶化的证据。

至于科技进步,产业升级推动经济增长,如果从全球形势看,也是热闹居多,实效并不明显。在可预期的未来,科技都没有十足的把握能够扭转经济趋势。许多新业态,如数字经济、新能源、人工智能等等,已经热炒了一、二十年,这期间的经济走势依旧是下滑的。我国的科技水平虽然在进步,产业在升级,但这只是我国的科技水平在提高,而不是全球科技水平明显提高。我国科创能力的提高(主要是学习和追赶)没有改变全球科创形势总体放缓的局面,因此也无法改变全球经济下滑的趋势。作为全球经济的一份子,当整体形势不好的时候,我国的形势能乐观吗?如果我国的经济形势不乐观,“外循环”困难,内部经济形势也不好,哪来的“信用”去扩大债务,增发货币,继续搞债务经济呢?如果像人大教授建议的,强行扩债印钱,结果难道不是和厦大教授建议的一样吗?

至于说中国的生产效率高,印钱不会导致通货膨胀,那是没有正视我们“有效需求少”的问题。有效需求少,生产就少,商品就少,印钱如果多了,能不通货膨胀吗?至于直接给老百姓发钱刺激消费,启动生产,拉动经济,那是不可能有积极效果的。因为印钱印不出真实财富。在没有新增财富的存量阶段,靠扩大货币放水的规模是不能让经济整体产生利润的。所谓的“利润”,那不是财富的整体扩大,而是前述所言,把劳动者的储蓄财富转移给资方,形成的“资方利润”。这种财富转移维护了资方经营企业的积极性,让经济看上去还有活力,但实际是在打击消费,毁坏经济循环,财富总量不会增大,而是不断缩小。

在存量阶段,在市场经济模式下,任何扩大货币供给的行为,不管把货币交给谁,哪怕直接发给老百姓,结果都是一样的,都是老百姓吃亏。因为市场经济模式已经固定了财富分配规则——资方优先获利。资方不获利,财富不增加,就不愿经营企业,就要让经济遇冷,衰退。这是在市场经济模式中改变不了的。所以,在总财富不变的存量阶段,扩债印钱直接发给老百姓,根本不可能缩小贫富差距,不可能稳定提高消费。资方一定会消解这一努力。道理就是,总财富不变,老百姓的财富多了,资方的财富就会减少。资方不但没有利润,还有损失,他们怎么可能接受?

资方一定会想办法消解这一企图。他们也有这个能力。这个能力来源于生产资料所有权,以及由此生成的“商品定价权”和“劳动力定价权”(即薪资发放权)。只要资方手里有这三个权利,任何想通过直接给老百姓发钱来缩小贫富差距的企图都会落空。方法和流程就是前面说的,用货币洪水、商品定价和加班减薪等方法来转移劳动者储蓄财富的过程。这也是市场经济以资方优先获利为核心的财富分配规则所给予的便利。

除非人民币像美元一样是优势国际货币,能用超发贬值来收割其他国家的财富,此时货币手段才能延长一些“正面效果”——即以他国的损失来促成本国财富的增加,使本国资方和劳动者的财富“都增长”,从而避免本国经济循环坏死。只是,在全球经济下滑的趋势下,弱国的财富也有被收割殆尽的时候。到那时,美元的收割已经“收无可收”,再也得不到外来财富支撑美国经济了。“货币放水”的消极作用将立刻在美国上演,同样会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和债务危机,最终暴露出它的真相——杀死全球经济的利器。

总之,认为在不改变市场经济分配规则的条件下,可以通过货币直补的方式来解决贫富差距,提高有效需求,扩大消费规模的想法是错误的。在目前阶段,除非把货币搞成“金圆券”,消费才能扩大,但代价将是货币崩溃,经济瓦解。看看不改变分配规则,只是印钱发钱的欧美,高福利抑制住了游行的人群吗?给火爆的“零元购”场面降温了吗?这些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至于对富人加税来调节财富分配,解决贫富悬殊的问题,其实也是不行的。道理同样是商品定价权和劳动力定价权在资方手里。在存量阶段,任何让资方财富减少的措施,资方都可以通过手里的定价权来把损失转嫁给劳动者。如果不许转嫁,他们就会躺平,让失业暴增,让经济凉凉,甚至携款转移。有些人还会到国际上去说市场经济被打击了,来给政府施压。当然,还有一些人会直接渗透政权,把控政治。这在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明显。

因此,我认为人大教授的几个建议就是隔靴搔痒,治标不治本。

综上所述,我觉得厦大和人大两位教授的思考还是浮于表面了,没有触及根本。这也许就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财富的本质是什么。不知道财富的本质是什么,就无法知道财富是怎么产生的。不知道财富是怎么产生的,就无法知道国家负债和印钞所需的“信用”是哪来的。不知道“信用”是怎么回事,就无法正确对待债务经济和货币手段。

我简要说一下自己的观点。财富的本质是“能量”。没有能量,万物不存,万事不生。人类不能创造能量,只能依靠“科学技术”把自然界的能量转化进入人类社会,凝结在产品中,变为财富。所以,科技创新的起伏决定了新增财富的有无,也就是决定了经济运行有没有利润,是在“增量阶段”还是在“存量阶段”。

由于科技创新依靠的是灵感,灵感是人类控制不了的,所以经济“发展”也是人类控制不了的。人类能做的就是公平地分配财富,保证财富的主要生产者不会遭遇损害。这样,财富生产也就不会被损害,经济也就不会出现危机。

当科技创新放缓,经济进入存量阶段后,科技对财富生产的贡献就快速降低了。财富的主要生产者是劳动者。此时,如果损害劳动者的利益,则经济一定崩溃。 

因为在存量阶段里,财富总量是不变的。经济虽然失速,利润消失,但是经济形势不会恶化,而是可以保持在最好水平上。可是,因为市场经济私有加竞争的特质,它始终逼迫所有市场主体追逐利润,哪怕在没有利润的时期也要追逐利润,这就让利润不能从新增财富中来,而是要从别人的损失中来,即引发“零和博弈”。零和博弈的过程,表面是资方与资方的竞争,有输有赢,但是吃亏的资方会通过调整劳动力定价等方式来转嫁损失,尽量保持自己的财富规模不缩小,好去竞争。这就把博弈变成了资方和劳动者的对决,最后拿走劳动者的财富,破坏了消费,危害了经济循环。

甚至不用等到存量阶段,在经济增速见顶,逐渐下滑以后,市场经济的自毁趋势就开始了。为了保住竞争优势,维持利润规模,资方在此时就已经在打劳动者储蓄财富的主意了。消费主义文化开始盛行,并被故意推高,以致恶化社会风气。以贷款消费和土地财政为标志的债务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货币手段更是火上浇油。甚至,当生产不能带来利润后,政府会用行政手段来制造利润,制造资产。比如用行政手段集中各种资源,然后吸引人口聚集,搞“抢人大战”,靠提高资源和人口密度的方式来推高地价和房价,在没有利润的时期强行制造“利润”(资本利润),为资本输血,哄着他们继续经营企业。这对于经济来说,就是表面繁荣,实质损害。初衷也许是好的,想发展经济,但结果却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具体表现就是“劳动力再生产”无法完成。劳动者休息少,消费少,结婚少,生育少,而失业多,离婚多,中年危机多,家庭矛盾多,性别对立多,社会矛盾多,阶级冲突多……

经济在进入这种状态后,存量阶段是保不住存量财富的。财富只会不断减少。因此现有的资产价格,如房价、地价、一些基础设施的价格等,是根本维持不住的。它们本身就是虚高的。现在只是掩盖不住了。

当财富越来越少,经济增速不断降低时,越是先出现的“资产”,其价格和价值虚高的部分就越大。因为其价格是贷款购买形成的。定价放贷时的经济增速高于后面还贷的时期。定价放贷后,等于把后面还贷期内的经济增长一次性兑现了。而实际上,还贷期里的经济增长并未达到定价放贷时的预期。所以,资产持有人在购买这些资产时,就注定是买贵了,注定是亏损的。如果这些资产被抵押进行了贷款,则放贷方也一定会亏损,造成债务危机,金融危机,形成系统性金融风险。 

此时,扩债印钱就是以债养债,成了迫不得已,成了裱糊,成了饮鸩止渴。不印钱还债,债务崩盘,经济会垮。印钱还债,劳动者吃亏,消费低迷,经济还是会垮。这就是我过去说的,到了市场经济所有手段都无能为力的时期。对于市场经济的拥趸来说,剩下的只有祷告了。

货币供给终究是要以真实的财富为基础,为“锚定物”,为“信用”的。这与科技创新紧密相连。科技创新放缓,经济进入存量阶段,新增财富(利润)消失,就不能印钱了。一旦印钱搜刮劳动者的储蓄财富做资方的利润,经济就会掉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因为此时印钱的基础、锚定物和信用不再是“新增财富”,而是劳动者的“储蓄财富”了。不断印钱就是不断拿走劳动者的财富。这在市场经济的分配规则下,就会不断破坏消费力,制造贫富差距,让经济循环坏死。其中的道理是:

在存量阶段,劳动付出和劳动产出是对等的,整体上没有利润。此时为了资方有利润强行转移劳动者的财富,就等于对劳动付出釜底抽薪。这表现为,劳动者的财富减少,劳动力再生产无法完成。具体说就是,财富的本质是能量。劳动者财富减少,就是能量减少。劳动付出后,财富减少,消费减少,使得劳动消耗得不到能量补充,劳动力再生产无法完成,人口生育亦随之减少,造成劳动能力持续减弱,继而让劳动产出下滑,财富总体萎缩,经济循环还被破坏,经济就垮了。

这正是市场经济私有加竞争的特质,逼迫所有人,尤其是资方,永远追逐利润,在存量阶段也追逐利润的结果。这里的资方不仅指“私有资本”,也指“官有资本”,指一切依据资本,依靠“官僚权利”,破坏公平分配的势力。

被资方拿走的这些财富主要去往三个方向。一是储蓄,二是金融性投资,三是浪费。人们会看到银行储蓄大增,会从小道消息得知资本江湖的秘闻,还会看到财富“打水漂”。比如,烂尾楼和空置房,入住率不高的工业园,无人问津的豪华景点,反复拆建的基础设施等。它们好像成了政府的资产,人民的资产,但实际用途不大,回报很少,等于财富被丢弃了。这些“资产”唯一被认真发挥的作用是,成为资本获利的“一次性工具”。

以上就是市场经济无法避免周期性危机的原因。这个原因貌似是科技创新的起伏造成的,实际应该被看做是私有制市场经济造成的。因为科技创新的灵感是人类控制不了的,而经济模式和分配规则是人类可以改变的。但是,以私有资本为核心,以利润为目标,以市场经济为“宗教信仰”的一系列错误,在人类的贪婪与失智行为中,造成了历史上无数的惨剧,毁灭了无数的财富,吞噬了无数的生命。

因此,要想解决经济的周期性危机问题,只能从市场经济入手,从分配入手,从利润入手。我不能说的太直白,只能提供两个方法:

一、烧香祈福,让神灵保佑科技创新早点出现重大突破,让经济重回增量阶段,重新产生利润。

二、不要在存量阶段追逐利润,减少资本之间的竞争,减少资本与劳动者之间的博弈,保持劳动者之间的竞争,恢复财富的公平分配。只要在存量阶段保护好此时的主要财富生产者——劳动者的利益,经济就不容易发生危机。

主要参考文章:

《从“物理”视角探究历史“病灶”》

《资本主义是怎么毁掉经济的——兼论市场经济的局限性》

注:文章副标题是后加的。这两天看到一些专业人士在讨论资产负债表衰退的问题。我发现本文内容正好也有涉及,就加了这个副标题。对资产负债表的正确认识同样要以懂得财富的本质是什么为前提。资产有多少价值,定什么价格,能负多少债,什么时候负债不出问题,什么时候负责会出问题,都与财富的本质及其产生过程有关。这些本文都有一些论述。

欢迎关注同名知乎和新浪微博账号。有些文章只能在那边看到。

2023.06.29

关键词:

x 广告

河北印发出台通用机场布局规划(2021-2030年)

到2030年,全省形成以A类通用机场为主体、B类通用机场为补充,功能完善、覆盖广泛的通用机场体系,全省通用机场达到23个。其中,到2025年全

复原民国旧菜单 一批“消失的名菜”重现羊城

  中新网广州12月5日电 (记者 程景伟)“粤宴中国·消失的名菜”活动4日晚在广州博物馆镇海楼广场举行,一批业已失传或十分罕见的传统粤

青海再度“双清零”:战“疫”催生定点救治医院反思与成长

  中新网西宁12月5日电 题:青海再度“双清零”:战“疫”催生定点救治医院反思与成长  作者 潘雨洁  全面停诊、四下无人;火线冲

世界海拔最高高铁客运站山丹马场站运营

  中新网兰州12月5日电 (记者 杨艳敏)记者从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获悉,12月5日10时29分随着嘉峪关南至西安北D2696次动车组列车

千年古都洛阳为何要建青年友好型城市?

  中新网洛阳12月5日电 题:千年古都洛阳为何要建青年友好型城市?  记者 肖开霖 李贵刚  千年古都洛阳日前公布《洛阳市建设青年

甘肃万余河长公示牌拥有“电子身份证” 局地启“千里眼”治水

  中新网兰州12月5日电 (记者 冯志军)记者5日从甘肃省水利厅获悉,今年以来,甘肃全面推动河长公示牌信息化建设,为全省河流换发“电子

满洲里市向呼伦贝尔市“手递手”异地转运3批次隔离人员

  (抗击新冠肺炎)满洲里市向呼伦贝尔市“手递手”异地转运3批次隔离人员  中新网呼伦贝尔12月5日电 (记者 张玮)5日,内蒙古自治区呼

2021年度法治人物沈云如:让群众过上“有身份的生活”

  中新网杭州12月5日电 题:2021年度法治人物沈云如:让群众过上“有身份的生活”  作者 郭其钰 张先登  行程10余万公里,为辖区3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太平洋海洋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22016495号-17   联系邮箱:93 96 74 66 9@qq.com